2025年3月4日,春风轻拂管城回族区的梧桐大道,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繁星公益志愿服务组织的20名青年志愿者,身着红色马甲,与"雷锋的士"爱心车队的网约车司机们共同开启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暖心之旅。这场由管城回族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"车轮上的温暖"助老公益行动,通过创新的"1+1+1"服务模式(一名老人+一名司机志愿者+一名青年志愿者),让20余位独居老人和养老院老人在春日里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。

一、精准对接需求,构建服务矩阵
活动前期,繁星公益志愿者团队与管城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中心、童馨园养老机构进行了三轮对接。通过入户走访和健康评估,志愿者们为每位老人建立了"个性化服务档案":86岁的张奶奶有轻微晕车,志愿者提前准备了姜片和晕车贴;92岁的李爷爷听力较弱,志愿者特意准备了手写交流板;78岁的王阿姨是抗美援朝老兵,志愿者们精心收集了郑州城市发展新旧照片集。
在西大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培训会上,志愿者们系统学习了老年人沟通技巧、轮椅使用规范和应急救护知识。经济与贸易学院团总支书记特别强调:"我们不仅要做服务提供者,更要成为情感共鸣者。"志愿者们还为每位老人准备了"时光记忆包",内含老照片扫描仪、录音笔和郑州方言故事集。

二、流动的课堂:城市发展的时光隧道
下午2时30分,10辆贴有"雷锋的士"标识的网约车组成爱心车队,缓缓驶入童馨园养老中心。当志愿者搀扶着老人们上车时,75岁的赵桂兰奶奶抚摸着车内的皮质座椅感慨:"我活了大半辈子,还是头一回坐这么宽敞的小汽车。"
车队沿着中州大道向北行驶,司机志愿者化身"城市讲解员",通过车载屏幕展示郑州东站、中原福塔等地标建筑的新旧对比。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,青年志愿者李雨桐为老人们演示了AR文物复原技术,当虚拟的商代马车在老人眼前缓缓驶过,83岁的考古爱好者刘庆祥爷爷眼中泛起泪光:"这比我当年在工地挖文物还震撼!"
三、代际对话:时光长河中的精神传承
在黄河文化公园观景台,"时光对话"环节成为最动人的篇章。志愿者们与老人围坐成圈,90后志愿者陈雨桐为抗美援朝老兵周德贵爷爷递上电子相册,里面收藏着老人年轻时的军装照。"当年我们入朝作战,零下30度的天气里..."周爷爷颤抖的手抚过屏幕,志愿者们静静聆听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。
在集体生日会上,志愿者们用郑州方言唱起生日歌,88岁的王秀英奶奶吹灭蜡烛时许下心愿:"希望孩子们常来听我唠叨。"经济与贸易学院志愿者团队现场建立"云端陪伴"机制,为每位老人开通专属微信账号,定期推送生活资讯和心灵关怀。


四、数字反哺:跨越代际的科技桥梁
针对老年人"数字鸿沟"问题,志愿者们特别设计了"手机课堂"。在返程途中,志愿者王浩阳耐心教72岁的张素琴奶奶使用手机拍照功能:"您看,长按这个圆圈就能连拍..."当张奶奶成功拍摄到窗外的樱花树时,车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活动结束后,每位老人都收到了志愿者精心制作的"时光胶囊"——内含活动照片、录音档案和定制公交卡。童馨园养老中心负责人感慨:"这种'物质关怀+精神陪伴'的服务模式,让养老服务既有温度又有深度。"


此次助老行动是繁星公益志愿服务组织"青春暖流"计划的重要一环。未来,他们将持续深化"志愿服务+基层治理"模式,通过建立常态化助老服务站、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等举措,让青年志愿服务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血脉,在传承雷锋精神的道路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。(图/申奕越 张彦梓 文/黄星睿 审核/史光磊)

